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背景理念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论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15日 16:48 浏览次数:4288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105

2.由“唯工具”论而“工具—人文统一”论:语文课程性质的再定位
  语文教育(学科、课程)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近年来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争论是正常的,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期望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历史发展来看,学界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认识与接纳有一个过程,这反映在历次《大纲》的修订上。由“文化载体说”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继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说”,这个过程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渐愈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动作,故《易经》中讲“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休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人文化成”的过程。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立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界定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3.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基本上没有摆脱机械灌输的阴影。尽管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尽管教师上课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设置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往往陷入教师为了问而问、学生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难养成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常常淹没在教师漫无边际、甚至漫无目的的提问之中。《标准》针对这种语言教学现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